推薦產品
全球采購加快消費品出口規范化
編輯者:嘉工生物 2017-03-16 13:24:48
作者:蘇安建 來源:消費日報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速,中國的生產企業正逐漸被吸入經濟全球化的"漩渦"之中。近年來比較流行的一種說法是,中國已經成為"世界工廠",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中國生產企業為全球經濟活動提供大量的貨源。 而正是因為有了強大的生產能力、充足的產品和相對低廉的生產成本,促使中國成為全球采購中心,中國的出口業近年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。根據商務部的統計資料,2002、2003年國內出口貿易分別有22.4%和34.6%的增長,而到目前這種增長速度還在延續。 出口貿易的增加,給國內輕工產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。有資料顯示,2001年全國微波爐共計出口1252萬臺,占當年全國生產量的69%;2001年全國電飯鍋共計出口822萬只,占當年全國生產量的57%。中國已經成為多數家電產品世界最大的制造基地。再以鞋業為例,廣東省鞋類年產量近30億雙,約占世界產量的3/10;溫州市鞋類年產量10多億雙,占世界產量的1/10。中國堪稱世界最大的成品鞋生產基地。 專家指出,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全球采購浪潮,無疑為中國的輕工產品出口提供了良好的契機。但是國內輕工產品生產企業在坐擁巨大資源優勢的同時,也應轉變觀念和供貨、管理機制,形成從"種"到"收"的一體化鏈式思維方式。 一家全球知名的化妝品企業目前已經在廣州建廠,但其有關負責人在談到從中國進行采購的問題時,依然是一臉無奈。在他看來,與很多國內的供貨商談到合作問題時,都顯得頗為古板。他們經常抱著原有的舊觀念,不愿接受新事物,在合作時過分強調"以我為主",不愿將一些資源與外資企業共享。由于缺乏信任感與透明度,使得一些本該雙方都能獲益的項目最終告吹。 良好的合作關系,是以相互間的信任和合作的規范性為基礎的,如果這個前提都不能滿足,加入全球采購的"鏈",從源頭上就已出現裂痕。 業內人士表示,雖然要國內企業完全改變原有觀念還需一段時間,但自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,我國開始享受應有的權利,美、歐等國家和地區已取消或減少對我國一些優勢商品的配額限制,貿易環境趨于改善,出口空間得到拓展,其中紡織服裝等輕工產業短期內受益明顯。在這個過程中,如何使出口供應鏈順暢,成為輕工產品出口迫切需要面對的問題。 曾經有人形象地指出,供應鏈好比是水,水能載舟,也能覆舟。絕大部分未能從全球采購獲益的企業,都是因為在供應鏈管理上出現了問題。全球采購活動令企業的供應鏈變得更廣更長,只要其中某個環節失控,產品出口就會遇到巨大難題。 全球采購對采購商和供貨商雙方而言,最大的吸引力是節約成本,可現實情況卻是隨著供應鏈和采購網絡的不斷擴大,很多采購商有了更加廣泛的選擇余地,生產商的供貨時間卻變得越來越長。這些因素使生產企業需要更多的貨物儲備,然而這又導致成本上漲,同時積壓過多存貨,也帶來一定的貿易風險。 現在相當一部分國內輕工產品出口企業,在瞬息萬變的國際市場上是經不起這樣的"折騰"的。由于自身實力有限,國內生產企業通過降低生產成本所形成的價格優勢,很有可能因為供應鏈的不暢通而化為烏有。 即使解決了供應鏈問題,也不能說輕工產品出口就萬事大吉。由于我國紡織品、服裝、制鞋等輕工產品出口量非常大,很容易遭遇貿易壁壘和反傾銷。前段時間歐盟對華紡織品出口設限以及鞋類產品出口遭反傾銷,都說明了這一問題。 現在,很多國內企業在認識到這一問題后,紛紛開始尋找解決問題的出路。暫時降低出口數量,增加產品附加值成了很多企業采用的手段。從以量取勝到以質克敵,國內輕工生產企業在為自己尋求新的出口途徑時,也在客觀上加快了市場規范化的進程。 經濟全球化拒絕孤獨的玩家,而全球采購無疑是一把雙刃劍,在為企業提供更廣闊的活動空間之時,也牢牢地把握了企業的命脈。
下一篇:
河北省專項整治食品化妝品衛生